
新闻中心
最新文章
IPC在实现“智能化”方面如何突破? |
发布时间:2014-12-9 浏览:3642 次 |
经过几年的市场培育,高清已经迈入了“经济性”、“同质化”的阶段,虽然高清产品日渐普及,但仍有很多传统集成商和厂商在怀念“朴素的模拟时代”,仍有很多项目在采用模拟监控方案,或者推崇相似的(如HDSDI、HDCVI)方案,这非常值得高清IPC从业者们思考。这里的差距重点显然不是标清和高清,而是非IP与IP。它们的区别总结起来,无外乎是编解码会带来延时,网络会带来卡顿,不同厂商互连互解会无序等等。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数字化是海量视频数据传输、存储和后续挖掘的必然手段,所以上述问题的关键不在技术。在选择高清系统建设方案的时候,对于客户和集成商来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做得不仅仅是高清设备的选型,或者在选择高清IPC时只关注图像质量,因为编码和网络属性在实际使用时时影响存储容量也就是硬盘数量以及是否因为网络丢包导致图像卡顿的重要因素。这时,类似“ROI”、“走廊模式”、“场景识别”、“网络自适应技术”等能力就必须默认列入考察的范畴。 如果说早期人们对高清IPC的诉求中,“高清化”已然达到普及化的程度,那么“智能化”呢?如今虽然有厂商号称自己的高清摄像机可以支持各种可选智能,但是市场毫不留情地告诉我们,目前实际商用化做的最好的高清前端智能网络摄像机依然是车辆卡口。摄像机集成智能,人们原本对其的期望是通过前端分析,在大量的数据中获得有用的结构化信息,降低传输和存储的成本,更重要的是释放人眼人脑的压力,但大多数宣传支持前端智能的方案,要么误报率太高反而增加人力做误报排除,要么就是漏报率太高导致不能放心使用,这使得部分理性的客户和集成商多年来对多数前端智能功能一直在纠结,“智能能否要成为鸡肋”?如果我们对车辆卡口中前端智能的成功商用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其成功应用的要素:对工程施工由相对严格的规范要求,对环境补光有明确的要求和配置,有专业的Sensor和车牌识别软件方案,后端配套的大数据存储和管理平台。由此,也不难看出当前多数智能前端深陷尴尬境地的原因,试想对于一款通用高清IPC,而且价格还十分诱人的那些款型,厂商宣称的可集成多种智能功能能好用吗?绝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一厢情愿。只有专业硬件平台加上类卡口化的方案设计,配合可控的工程要求,智能才不会是鸡肋。 综合来看,智能IPC的出路无外乎两点:把通用市场做的更接地气,功能不在乎多,关键是简单实用;把行业市场做的更专业,形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智能IPC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在宽度和深度两个方面下功夫,在通用市场把量做起来,在行业市场把功夫炼精。 以上文章来源由东莞监控工程商http://www.chtonb.com.cn整理提供。
推荐阅读:监控系统安装咨询 |
创通宝科技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弱电智能化工程服务
电话:0769-83736568 13380121669 | 传真:0769-22305978 | 邮箱:0769@chtonb.com